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士学位授权点简介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表时间:2016-04-23 浏览次数:0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系mgm美高梅游戏网页重点学科和河北省首批省级重点学科。该专业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该专业所属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经过二十几年的建设,本学科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学术造诣深、学缘结构合理的学术研究群体,在国内同类专业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该专业现有博士生导师8名,其中7名具有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有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近五年来,本学科教师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司法部、教育部和河北省社科规划项目30多项,获省级以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
该专业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正确的理论研究方向,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研究和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富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够胜任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宣传和党政工作的专门人才。开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及中国外交战略研究、唯物史观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等课程。在覆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集中于重要学术领域和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形成了体系稳定、特色鲜明的学术传统和学术优势。
1、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本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在学界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学术带头人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张继良教授。该方向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领域,为适应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的需要、实现民主法治国家的目标而设置的。其研究特色是:以马克思主义民主法制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运用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及其理论成果为研究对象,以总结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教训,推动中国民主政治进程,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和理论体系为目的,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结合运用宏观与微观、比较与实证的方法,从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及史学多学科视角进行探讨,力求形成民主政治理论、历史经验和现实问题的综合研究;本方向综合借鉴、纵横整合,注重学科的交叉性,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性、现实性和实践性之研究的有机结合,开辟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研究的新领域。
经过长期的建设,该方向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学缘、职称结构合理,以中青年学者为主体的学术队伍。近几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司法部和教育部项目2项、河北省社科规划项目7项;获省级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法制理论的研究领域处于前沿地位。(1)中国现代民主政治发展轨迹和历史经验研究:对中国现代民主政治史的研究已取得显著成就,张继良教授的《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孙中山与毛泽东人民权力观之比较》、《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民主观》等论著均有较高水平和较大影响。(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与实践研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理论已经成为目前社科研究领域中的显学,本方向人员多年致力于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并已经取得了许多社会公认的成果。张继良教授的《中共人权理论与中国人权立法》(专著)、《中共人权思想及其对中国人权立法的影响》、《马克思的责任政府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重读<法兰西内战>》、《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李大钊早期宪政思想探析》(《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年第4期李大钊研究综述专门介绍了此文)等论著具有较好的社会反响。(3)公民宪法权利理论与实践研究:公民宪法权利理论与实践是进入21世纪之后,法学与政治学领域研究的一个新课题,本方向顺应公民权利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对我国公民宪法权利的一些基本理论、宪政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公民宪法权利的实践等问题有着较广泛地研究。张继良教授的《公民权利与宪政历程》(该部著作获得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被数所大学列为研究生参考书,2007年11月21日法国电台华语节目“书香园地”对该书内容作了专门介绍,并向读者推荐此书),开辟了从史学、政治学与法学相结合的角度研究公民权利问题的先河,并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反响。
2、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是本学科实力突出、潜力深厚的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张骥教授。该方向具有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政治研究与经济、社会及文化研究的结合,全球分析与区域研究的结合,世界政治与国别政治结合的特点。既有理论阐述又有现状分析,既有规范研究又有政策建议的特点。
该方向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学历层次高,承担科研项目多(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0项、中欧合作项目1项),学术水平高,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多项,在国内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主要表现在:(1)在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研究中取得显著研究成果。张骥教授撰写的学术专著《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对经济全球化,对当代社会主义、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等学术杂志刊文对该著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其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等刊物发表的《经济全球化与20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安全》等论文,系统论证了经济全球化与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思想,经济全球化与苏联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全球化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矛盾等问题,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其成果先后获得河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五个一工程”奖。(2)在总结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原因和教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张骥教授的专著《中国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战略》,文章《软国力竞争与苏联解体》、《苏联解体的文化原因分析》、《文化:国际政治中的软权利》等,独辟蹊径,侧重从文化与意识形态、国际战略等软权利因素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富有创新性。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国际政治中的文化因素研究” (该项目被国家社科规划办《成果要报》摘登,并获河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战略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国际政治文化学研究”等也对苏联解体的文化因素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3)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张骥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方法与途径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基本经验研究”,及其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学术刊物撰写的《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机制》等文章,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均取得重大突破,同时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提出可贵政策咨询和建议。
3、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是本学科的传统强项,在学界居于重要地位。该方向学术带头人为博士研究生导师李素霞教授。其研究特色是,在注重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利用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的研究成果,对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复杂性、社会各因素间的内在关联性做全方位把握。同时,从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的交织与贯通中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创新:一方面,以社会发展实践尤其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新问题与新特征为经验基础,从而发掘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发展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立足于更宽阔的理论背景,从理论与实践的关联中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在当代的创造性发展和当代价值。
近年来,本方向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8项,出版学术专著7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高校理论战线》、《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学术界》、《道德与文明》等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0余篇。有多项成果获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确立了一定的学术地位。(1)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在当代的发展方面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果。其特色是不同于纯文本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框架,而是以历史实践与时代特征为背景条件,以传统的与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的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等多元社会发展理论的碰撞、交织、承接为宽阔的理论背景,透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思想在其中的吸纳与超越,揭示其深厚的理论内涵及其“当代性”,展示其在当代的创造性发展。李素霞教授的《世界普遍交往与卡夫丁峡谷的跨越——兼论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方法论意义》、《历史规律与主体选择》(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体超越性与社会发展》(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历史唯物主义是“经济唯物主义”吗?》、《论历史发展的主体性与客观性》、《社会主客体及其关系》,张艳玲教授的《从自组织理论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相关文章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当代发展进行了研究,产生了较好的反响。(2)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中的问题意识及问题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其特色是立足于社会发展中的交往实践、发展实践、人的发展等问题在当代的新变化,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中相关内容的研究,发掘其理论的时代内涵及其在当代的新发展。李素霞教授的专著《交往手段革命与交往方式变迁》(人民出版社)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交往理论与交往实践及其在当代的发展进行了研究,产生了较好反响,该成果获得河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其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后现代主义政治理论对我国青年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河北省社科规划项目《网络交往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的精神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等都有丰厚成果发表,其《交往与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交往手段革命与人的发展》、《交往合理性探微》、《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述评》、《当代交往革命的文化效应》、《社会历史哲学视野中的交往问题》、《当代交往革命与民主政治发展》等文章,代俊兰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历史轨迹及其当代价值》及其《<法兰斯内战>与人类解放》、《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终极价值解析》、《人类解放与社会批判》等文章,张艳玲教授主持的河北省社科规划项目《当代社会发展观的人学阐释》、《马克思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以人为本”及其中国化发展》,及其《论“以人为本”——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到科学发展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坚持唯物史观与以人为本的内在一致性》(获河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等著作和文章都是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方向在研究重点上不断拓新,2015年李素霞教授主持的《后现代历史观冲击下唯物史观的自觉与自信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立项,进一步扩大了学科在国内外学界的影响。
4、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是本学科的传统强项,在学界居于重要地位。该方向学术带头人为博士研究生导师杨欢进教授。其研究特色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侧重研究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方面,突出时代性。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当代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方面,能够紧跟国际前沿的研究步伐,掌握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努力追踪、深入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动向、新问题,特别是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求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与中国经济发展实际密切结合起来,总结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和规律,探索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和借鉴意义,积极为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提供政策咨询建议。
近几年来,本方向结合中国国情,借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与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亚太经济发展动态与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等方面集体攻关,均取得了重要成果,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在国内同领域中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近五年来,该方向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河北省社科基金和科技厅软科学项目10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0部,在本专业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科研成果获河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多项。主要表现在:(1)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杨欢进教授的专著《<资本论>专题研究》和文章《<资本论>中的工资不是分配范畴吗?》、《〈资本论〉研究对象新论——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含义考析及启示》、《马克思劳动力所有权思想的系统考察》、《对<马克思社会生产关系范畴的系统考察>的几点意见》、《评新版<辞海>对“土地收益递减律”的释义》等都是这一方面的突出成果。(2)在经济学基本理论以及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杨欢进教授主编的《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系列著作在学界产生重要反响。其专著《西方经济学专题研究》,文章《一个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也谈划分社会经济时期的标志》、《政治经济学的定量分析要准确》、《劳动差别的存在不是按劳分配的原因》、《论消费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地位》、《消费“本来不属于经济学的范围”不是马克思的观点吗?》、《经济规律分类新论》、《经济规律系统分类研究》等,均发表在重要学术刊物上,且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3)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地方经济建设方面进行创新研究,取得重要成绩。杨欢进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创新:服务外包的风险及其控制机制研究”、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研究”(重大)、 “完善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和方式研究”,专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专题研究》,文章《阶段定位 路径选择 体制变迁》、《通货膨胀政策为何在中国行不通》、《深化国营企业的突破口:給其以“死路”》、《论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改革中的作用》、《河北省深化企业改革分析》、《从着力抓好两个转变促进河北经济发展》、《名牌战略的理论与实践》(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均是这一方面的典型成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可贵的政策咨询和建议。